欢迎访问影视资讯网!
“天津的‘小阿勒泰’。”这是网友对河东公园的雅称。
能堪比阿勒泰,足见河东公园之美。这片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城市绿洲草木葱郁、花影婆娑,欧式园林的几何构图与中式造园的曲径通幽相得益彰。漫步其间,美景令人沉醉。
很多人可能想不到,河东公园的“前世”,是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“灰坑”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随着海河沿岸一些发电厂的兴建,如何处理废弃煤灰成了问题。河东公园所处的地块在当时是一块洼地,“中选”成了灰场。天津第一热电厂的粉煤灰,被日夜不停地运送到此处。风一刮,满天灰,人们路过此地都掩面捂鼻匆匆离去,更给周边居民带来很大烦恼。1995年,“灰坑”迎来蝶变,建设者们用厚厚的黄土盖住了青灰,利用原地貌修建了下沉式广场、土山、小路、溪流、池塘,栽上了包括云杉、银杏、梧桐等树种在内的多种树木与花草,把昔日人见人躲的“灰坑”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公园。
一片绿意,织就诗情画意,蕴藏发展活力。河东公园于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,天津站原有的旋转木马、观览车、飞机等游艺设施迁到了这里。公园后来又经历了提升改造,植被种类更加丰富。从“满天灰”到“一片翠”,一块地不仅越变颜值越高,也变出了更多元的社会价值。近年,每逢金秋,河东公园都会举办菊展。上百种菊花在园内争奇斗艳。除了菊花展区,公园还设置了新能源汽车展览等,传统与新潮巧妙混搭,一座园,在游憩之外,延伸出多种功能与业态。
历史可追溯、闲暇有去处,河东公园的大变身,既是风景之变、民生之变,也是生态之变、业态之变,扮靓了城市颜值,更提升了城市气质。这一系列变化充分打开了市民的生活空间,也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家园。
美丽的公园为这片区域增添了人气与活力。“灰坑”时期的运输通道早已卸下“满身尘垢”,变身为一条梧桐大道。鸟鸣、绿荫、行人相互交织,让这条道化作一幅惬意的生活长卷。设计师特意保留了这处遗迹,当斑驳的树影洒落在这条时光走廊上,人们可以细细品味这片空间的前世今生。
以“需求”为线,串起生态与生活、自然与文化,充分激发园林的公共价值,一座园,不仅成为城市这个有机生命体极具活力的一部分,也带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憧憬。
上一篇:赓续强国遗志 传承精武精神
下一篇:主创团队分享创作理念